帕金森病(Parkinson’s disease,PD)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继发性退行性疾病,其特征是黑质致密部中多巴胺能(DA)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[1]。1983年,Langston等人首次发现1-甲基-4-苯基-1,2,3,6-四氢吡啶(MPTP)可诱导人类出现类似PD的症状,这一突破性发现为建立PD动物模型提供了基础。MPTP的神经毒性机制主要涉及三个关键环节:首先,MPTP作为前体毒素,在单胺氧化酶B(MAO-B)作用下代谢转化为毒性产物1-甲基-4-苯基吡啶离子(MPP+其次,MPP+通过多巴胺转运体(DAT)选择性进入DA神经元;最后,MPP+通过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,诱发活性氧大量产生,导致氧化应激损伤,进而引起细胞内蛋白质、核酸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损伤,最终导致DA神经元凋亡[2]。 图1. MPTP的代谢及MPP+的分布 [1] MPTP-induced Mouse Model of Parkinson's Disease: A Promising Direction of Therapeutic Strategies. Bosn J Basic Med Sci, vol. 21, no. 4, 2021, pp. 422-433. [2] Tipping Points and Endogenous Determinants of Nigrostriatal Degeneration by MPTP.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, vol. 38, no. 6, 2017, pp. 541 - 555. 注意事项: 动物类型:选择灵长类猴子、非灵长类啮齿动物等。例如:恒河猴、C57BL/6小鼠等动物。 溶解方式:使用生理盐水溶解(可登录思科捷小分子官网查询实测溶解度信息)。 造模方法:常用的给药方式为腹腔注射。 造模成功判断:观察到小鼠自发性活动减少,爬行、逃避反应减慢,静息时全身明显震颤,表明PD小鼠模型构建成功。
|